如果有机会走进我哥家,就会发现每一间卧室都有书籍,主卧是心理学、中外名著,次卧是高中生的学习辅导书以及各类课外书,儿童房里有很多亲子书籍,就连客厅里也是满满的大书架,书籍随处可见,随手捏来便可如痴如醉的仰躺在知识的海洋里肆意遨游。细心观察,发现客厅内悬挂着“好家风家训”,是由哥哥嫂嫂以及他两个孩子们共同写下的话语,在每一间卧室门后都有各自的纸条,每一张小纸条都充满了爱与正能量。这在里,能感受到和睦友爱的家庭氛围,干净整洁的房间,溢满了书香味,使得家庭里的每一处都显得格外明亮、温馨。
出生在70年代的哥哥嫂嫂是早期的大学生,他们俩也是铸魂育人、立德树人的人民教师。因为共同的爱好与理想而走在一起,组建家庭。至今,哥哥嫂嫂兢兢业业、尽职尽责的站在三尺讲台已二十载,在这二十年来,他们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。二十年,他们挥洒了青春和汗水,投入热情与真心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子。为了让自身素质更过硬,在38岁的时候嫂嫂决定考取陕师大的研究生,并且按照自己的梦想去学教育心理学。38岁能有重返校园的机会,她十分珍惜学习充电的时间,一次次勤奋努力的钻研给导师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嫂子说:“因为热爱教师这个职业,想更了解学生的心理,也想在教育心理学有所追求”,所以我看到她在业余时间里默默学习充电的模样:家中书籍都有翻过多次的印记,网课一节一节的学习,她在知识面前永远保持谦虚、空杯的态度,真正做到了乔布斯所说“求知若饥,虚心若愚”的样子。用自己所学,嫂嫂经常举办公益性讲座,免费给家长分析孩子的心理活动,希望家长理解、尊重孩子。她在一步一个脚印追寻自己的梦想,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,可是每一件小事都感染着我们身边人。
后来,哥哥由老师成为一名小学校长,初任命到乡镇小学时,只有不到百人的小学校,孩子大都是留守儿童。刚任命的哥哥去学校的首要事情就是改善孩子们的伙食,他亲自去挑选厨师,检查买回来的蔬菜,他说:“孩子们都在长身体,营养要跟上,让他们吃饱吃好,才能专心读书。”接着哥哥改善了住宿,担心上铺的孩子摔下来,他每晚都去查宿舍,耐心、细心地嘱咐学生注意安全,他凡事都亲力亲为的工作态度也感染着全校师生,一年以后,学生生源扩张到三百多人,更多的家长口口相传、慕名送自己的孩子来读书。哥哥说:“学生增多了,肩上的担子更重了,要更努力才不会辜负家长们的信任”。
哥哥嫂嫂从相识、相爱到生儿育女,在将近二十年的婚姻里,我没有见过他们面红耳赤的吵过架,一次都没有过。婚姻里的柴米油盐并没有打磨掉他们的小幸福。都从事教育事业的他们,心心相惜,彼此心疼、理解对方,小日子和和美美。都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哥哥嫂嫂不仅重视孩子们的学习,更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、品德教育。他们没有以家长的姿态而高高在上,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,长期以来都在资助贫困的学生,从他们任教到现在已近二十年,资助过的五名学生从小学考上了大学,也许就是这样的言传身教,教知识、育品德,使孩子们形成美好的心灵。
爱在左,情在右,在生命的两旁,哥哥嫂嫂用师德、美德,随时撒种,随时开花,将生命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,使我们家人都沐浴在好家风中。走进新时代,沐浴好家风,他们用爱和信念的坚持,以小家带动了更多的小家。一起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,织起一张网,网住希望、网住善良!(孟村矿 贺延琴)